在食用油加工行业深耕十余年,我参与过从日处理5吨到千吨级的大豆油厂建设。每当客户问起“我们怎么才能多榨出几斤油?”时,我的回答总是:榨油不是粗加工,而是一门精细的科学。 每提升1%的出油率,对一家中型油厂来说,一年就能多创造数十万元利润——这背后,是原料、设备、工艺与经验的精密配合。
大豆中的泥沙、金属碎屑和霉变颗粒会加速榨油机磨损,导致出油率下降约5%-8%。企鹅集团建议采用三级清理工艺:
某合作工厂通过升级清理系统后,杂质含量由3%降至0.5%,设备维护成本降低40%,同时出油率稳定提升了2.3个百分点。
将大豆破碎至2–3mm粒径后,加水7–8%进行软化处理,可使细胞壁破裂率提升30%以上。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破碎机,可根据原料含水率自动调节破碎力度,避免过度粉碎造成的粉末化问题,确保后续压榨效率最大化。

我们从不推荐“万能设备”,而是根据客户的产量、预算与成品油等级定制方案。
| 适用场景 | 推荐设备 | 功能说明 |
|---|---|---|
| 中小型油厂 | 螺旋榨油机 | 机械压力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出,得到毛油和油饼 |
| 大型油厂 | 预榨+浸出组合工艺 | 先榨出60%-70%的油脂,再用溶剂浸出,最大化出油,残油率≤1% |
⚙️ 值得一提的是,轧坯厚度直接影响油脂释放效率。料坯厚度应保持在0.25-0.35mm之间,太厚会导致油脂难以渗出;太薄则易产生过多粉末,影响溶剂渗透。定期校准轧距、清理刮刀,是保障连续稳定出油的关键。
👉 延伸阅读:大豆油溶剂浸出和压榨哪个利润高?
榨油就像烹饪,火候、时间、配比差一点,味道就不同。
温度与水分控制:这是是压榨工艺的核心。通常蒸炒温度设定在115℃左右,水分保持在5%–7%,此时蛋白质适度变性,油路畅通,油脂流动性显著改善。曾有客户为追求快产,将温度升至130℃,结果蛋白质过度凝固,“锁住”了油脂,反而导致出油率下降1.5%。
浸出工艺参数:在浸出环节,料液比(W:W)建议控制在1:0.8–1.4,浸出时间30–45分钟,溶剂温度维持在60–70℃。过高温度增加挥发风险,过低则提取效率下降。
还有一个常被忽视但效果明显的步骤:膨化处理,通过挤压膨化机对轧坯后的料坯进行高温短时处理,不仅能破坏细胞结构,还能钝化脂肪酶,防止酸值升高。多个项目数据显示,膨化后浸出效率平均提升12%以上。
👉 延伸阅读:大豆油是如何制成的?

现代食用油加工设备已从“机械驱动”迈向“智能控制”。
✅ 自动化系统: 实时监测温度、压力、流量,自动调整工艺参数,减少人为误差。
✅ 余热回收系统: 将蒸炒和脱溶工序的热能用于原料预热,整体能耗降低15%-20%。
✅ 模块化生产线: 实现从清理、轧坯、蒸炒到压榨的连续化生产,并支持未来扩产升级。
提高大豆榨油率,从来不是某一个“神奇参数”决定的,而是原料、设备、工艺与管理的系统工程。在企鹅集团,我们不仅制造设备,更凭借上千小时的现场调试经验,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榨油工艺方案
联系我们获取大豆榨油工艺咨询方案